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利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1)文化是由一定政治决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社会主义法治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批判。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的主张道德教化、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的内容,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具有积极作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促进法制建设。 (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着全面企业法治国的进程。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它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实施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依法治国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推动着全面依法治国。 【解析】本题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话题,以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历程为载体,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身体考查,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这一关系包括文化是政治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然后考生结合着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更加坚定了党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恒心和决心。由此可见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反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从哲学角度,下图漫画启示我们做事情应该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②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也要有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成矛盾的解决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戚戚于“故园何处”的浓浓乡愁,痛心于文物被拆的历史记忆,痴迷于古典名著的精神追求……涌

动在现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是文化的“还乡”与“寻根”。这体现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真实再现事物本质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

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

发满山”。这告诉我们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有了事物量的变化才会有事物的质变

③改造自然需遵循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

④敢于突破陈规陈说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一段关于法治理沦的著名比喻:“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大意是“法律如有威严,像火一样使人望而生畏,百姓不敢以身试法,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反之,若过于宽大,执法不严,百姓不知畏法,反而容易因违法而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辩证法的角度,下列诗句包涵哲理与之相似的是

A.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B.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C.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D.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