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重视人才的经济学依据,并提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措施。

 

经济学依据: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能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措施: 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要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②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④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 【解析】本题要求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重视人才的经济学依据,并提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措施。 要认真阅读材料,要看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等方面,分析重视人才的经济学依据。 对于人才培养措施,可运用财政的作用、坚持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等方面知识加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③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④要持之以恒,方能登高望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习近平20171121日回信说,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年来,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主席回信的内容,揭示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④立足于群众的需要,是党和文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这一论断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新华社在《十九大报告绘就伟大梦想新蓝图》一文中指:要实现新蓝图,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人人尽责,又要人人享有。实现新蓝图,需要

①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②发挥意识的决定作用,敢“梦想”,有行动

③搞好局部,要用局部的发展去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创造联系,在广泛联系中具体地把握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④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