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孟子》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孟子》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古语体现的哲理与材料相一致的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联系的普遍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知识。材料主要说明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国家与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②④体现了治家与治国的关系,即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当选。①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但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都推动了发展的新跨越。这表明

①真理在超越自身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

③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因而是相对的

④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了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真理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推翻真理           

④真理是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88日,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④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的调查中,139010人自发参与调查,其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地主动扶起来。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选择的   

④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