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互联网+教育”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谈谈你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1)①现代的信息技术是大众传媒的依托,二者的结合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互联网+教育”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红利,又要看到其对教育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②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是主流。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互联网+教育”,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以及科技的作用等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角度,说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其次,从教育在地位的角度说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第三,可以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是大众传媒的依托,二者的结合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的角度,说明其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最后,从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谈谈你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通过题目的审读,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矛盾观的相关知识。故考生主要可以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许多国家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署。

(2)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某企业如果准备投资机器人项目,在确定投资前应做哪些必要的调研工作?

 

查看答案

作为中国女排的一员,“河南妹子”朱婷在平时的训练中刻苦努力,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和队友一起拿下了里约奥运会金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她本人也获得了最有价值球员称号。这告诉我们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④个人的拼搏努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长沙一模)20161017,“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系列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进一步在提高随行运输能力、可靠安全性以及验证未来航天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说明(  )

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对此,有专家认为,在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疏通横在供需之间的中间面,才能真正打开供需两侧。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具有特殊性   

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③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④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普遍性的特殊个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