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保护不够,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

在河南郑州,有一条古老的“祭城路”。而祭城有3 500多年的历史。去年5月底,郑州市政府发文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祭城社区的一些老居民们经过多方申诉无果后,一纸诉状将郑州市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决定、改回原路名。对于路名的变更,之前郑州市民政局曾回应表示,因为“祭”字辨识率低,改名是为了方便外来客商。眼下祭城路改名的纠纷仍在等待法庭择期宣判。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你对河南郑州市民和政府针对祭城路改名出现纠纷的看法。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站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市民是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才反对政府修改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路名;政府是站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角度,才作出修改路名的决定的;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坚持真理,遵循客观规律,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政府修改路名,应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服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维护当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地名修改问题上,政府要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你对河南郑州市民和政府针对祭城路改名出现纠纷的看法,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要求分析你对河南郑州市民和政府针对祭城路改名出现纠纷的看法,属于认识类主观题,此类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来解答,考生解答本题可首先分析河南郑州市民和政府针对祭城路改名出现纠纷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并从立场的角度来分析说明二者出现分歧的原因,然后再从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来分析说明政府在修改路名上的正确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条条老街、一处处名胜,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给一个城市烙上了独特印记,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胡同,提起苏州就会想到园林,提起武汉就会想到黄鹤楼……而成都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代水利文化宗师李冰,用他的汗水和智慧,灌溉了成都的千里沃野;武侯祠的英雄和智者们,义结金兰,仿佛还在那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金沙遗址,先人们的肉体被风化了不知多少年,但是,却带不去他们的美好梦想;杜甫的草堂虽小,却涌出了盖世的诗章;琴台路上的那架古琴,仿佛仍然在演奏着《凤求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当下,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后,年味不再是停留在吃好玩好层面,而是更关心健康,更关心对未来生活的谋划。人们不只想“过好年”,而更多的是考虑“过好未来一年”。这是因为(  )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受客观因素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对下图漫画所包含的哲理解释合理的是(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目前,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已经呈现出逐步加快的态势。业内专家认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给高铁方面的制造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体现在数字上,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关键所在。中国已经掌握全部高铁核心技术、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并对部分环节加以升级改造,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畏压力、迎“压”而上,就如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刻在手杖上的格言所说的“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害怕压力,遇“压”而退,就会像奥地利作家费兰兹·卡夫卡在自白中所说的那样“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这启示我们(  )

①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②要积极承认矛盾,解决问题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