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材料二: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材料三: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做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

 

(1)(12分)①针对客观的气候变化情况,人们制定了应对这种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公约,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3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中国的积极应对促进绿色和平的进程。而日本的错误想法损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利于解决共同面对的气候问题。(3分) ③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思想。(3分) ④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物主义思想。(3分)(或者答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酌情给分。) (2)(6分)①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和对引发气候问题原因的结论多数源自科学实验的这种实践活动形式。人们不断深化认识的动力和目的也在于实践,正是在人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需要的推动下,人类才不断追求对气候变化原因的正确认识,而形成这种认识旨在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3分) ②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科学家的报告是经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的,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真埋性认识,而这种认识还要在科学家们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完善、发展。(3分)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即可。本题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以及人的认识的特点。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源自科学实验的这种实践活动形式,被深化是源于人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需要。其次,是基于人的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考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报告提出:面对资源曰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为我国政府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方法论建议。

 

查看答案

地质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让人们束手无策、损失惨重。人们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说明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顺应自然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

人是自然界的主宰

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日,日本国家地理信息局发布的日本3·11大地震后的数据显示,仅仅在最近一年内,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就已经移动了将近10厘米。事实上,在2011年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后,这片区域至今都在向美国方向移动,很多地区已经漂移了5米之多。这一发现说明

①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

②日本研究人员的能动性是最强的

③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发生变化

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道德追求重在实践,道德行为贵在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是基于(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海豚有自己复杂的社会生活,能通过肢体动作和发出水底声呐信号来传递情感,但人们无从得知它们是否有自己的语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类似的问题。2013年12月,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可以与海豚交流的“翻译机”。用这款机器,科学家教会了海豚如何辨别声音和物体。这种“翻译机”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通过一定手段,高等动物也可以学会和模仿人类思维

②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