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传统观念认为,勤洗手、减少与细菌接触,就能减少疾病。近期,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被大多数除菌产品列为首个需要杀灭的细菌——葡萄球菌,不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大范围炎症的困扰,它是人体皮肤的忠实“卫士”。这说明
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
A. 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 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 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说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有了善恶的差别,要以良知为标准为善去恶,要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哲学智慧有
①善恶源于人心,人心善恶决定着行动能否成功
②知是行之始,良知是衡量善恶、真伪的标准
③思想支配行动,要加强思想道德、价值观修养
④知和行紧密联系,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大陆之前,认为天鹅只有白色品种,因为他们只见过白色的天鹅。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后,惊讶的发现居然还有黑色的天鹅。一只黑天鹅突然间就推翻了人们久远以来的固有结论,从而引发了对认知本身的反思。上述材料说明
①得到多数认识主体认同的判断才具有真理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同一事物因为人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④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赢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赢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赢的认识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认识都不具有真理的性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