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B.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C.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    

D.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C 【解析】材料中“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观点属于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选项A、B没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歧,故排除;选项D根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选项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有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模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

③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于20175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之科学”

B. 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C.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理论来源,是全部科学之母

D. 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查看答案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拦路虎、绊脚石。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紧追责的笼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能落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健全法制、落实法治,加强监督、加强问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地”。

材料二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四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占据大量厂房、土地等资源却不产生效益的“僵尸企业”。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过分看重和名目繁多的产业扶持政策存在,使得当前一些“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对此,相关部门和专家认为应运用市场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涉困企业进行差异化处置,有效解决经济转型期“僵尸企业”挤占要素资源、扭曲市场信号的问题。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原因,并说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处置这些企业中的作用。

材料二  为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1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为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增长放缓、效益下滑、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分配政策强调,加大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股权奖励分红激励以及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等实施纳税优惠等政策;技术开发、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执行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实行上述分配政策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新动能的激励导向作用。

 

查看答案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做法有(  )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