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丁酉年春节,“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丁酉年春节,“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00后”女孩儿吴亦舒和有1000多年历史的“飞花令”同时火了。学者评论,诗词搭建起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文化共鸣。

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火了,以“归乡”“团圆”和“欢庆”为主题的家庭叙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民族血液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观者评论,《中国春节》让外国人看“嗨”了,让中国人流泪了。

我们也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主动走向世界。以传播规律表达乡土中国视角,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中华美食旋风;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中国哲学,让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同样,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正以各种创新性的方式走近各国人民;中国戏曲、民乐、书法、国画,正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的新模式下,中国智慧,中国资源和中国技艺,在实现“洋为中用”的同时,也通过“中为洋用”,彰显出中国“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大同情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传统文化”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的原因。

(2)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彰显其强大魅力。有人认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全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3)请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1)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传播方式、内容,形式的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凝聚人心、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辩证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合理的部分,也要看到其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过时的部分;要坚持和发扬积极成分,摒弃、克服其消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反而会阻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阻碍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周活动;举办校园中华典籍诵读比赛。 【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大众传媒、传统文化、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传播方式、内容,形式的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辩证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积极合理的部分,也要看到其消极过时的部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更好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周活动、举办校园中华典籍诵读比赛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十八届二中奎畚要求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进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o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十八大以来,围绕“从严治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使全体党员的党性更加坚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且在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要求,各地党组织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并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安排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十九大精神的支持者、宣传者、践行者。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新时代的重大科学论断,事关全局。结合材料,运用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为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辉煌中国,辉煌成就。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脉络, 全面反映各族人民在砥砺备进中创造的辉煌成就。

材料一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走遍全国31个省市区,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紀实和航拍素材,记录下众多珍贵的瞬间。在创作上,该片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该片播出后,掀起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网络诗友的《西江月》《菩萨蛮》等作品迅速流传开来。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辉煌成就之一是脱贫致富。《辉煌中国》摄制组深入云南怒江,拍摄老姆登村的脱贫之路。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全村规划总投资近120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双创人才”培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因具备特殊土壤气候优势,老姆登村主要依靠产业和旅游扶贫:依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每年旅游业收入约300万元;“老姆登高山茶”是当地最具民族特色的饮品,该村加大种植面积,开办茶叶加工厂,全村茶叶产业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6%.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

(2)结合材料二说明老姆登村是如何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实现脱贫致富的。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把握主要矛盾,抓好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②把握矛盾普遍性,统一部署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住主流带动全局   

④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途径

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新事物中保留着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的演讲指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潮等频繁发生,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这一演讲直接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C. 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D. 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