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下表是我国近年来采取的财政措施(部分):
信息一 | 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剩下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将房产、土地等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投资的部分可抵扣。“营改增”全面推开后,2016年全年减税超过5 000亿元 |
信息二 | 巩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 |
信息三 | 2017年,政府投资选择那些长期能够优化经济结构,短期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比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等 |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近年来采取的财政措施(部分)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要研究出台措施,取消或放开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些领域外商投资股比限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李克强在2017年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这会真正释放扩大引进外资的强烈信号,也会激发中国企业更大的竞争热情。”他强调,“要加快推动对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我们对待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李克强总理上述要求的依据。
(2)我国企业应该怎样应对上述变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不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核心在于扩大居民消费从而提升居民福利水平。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要求从体制与机制的高度解决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更是首次强调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对消费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
(1)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相关知识,探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
2017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脱欧派取得公投胜利。6月24日,英镑兑美元一度惨跌11%,美股道指跌逾600点,欧洲股市暴跌7%。黄金等避险资产需求旺盛,金价一度上涨8.1%。这主要表明
A. 经济全球化也是风险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C. 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D.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但目前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国际竞争力不足,海洋污染等诸多问题较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①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壮大海洋经济的规模
③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加大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④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稳定物价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角度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提高利率→投资下降→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②本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③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④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一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