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7年4月23日,外交部长王毅在雅典与希腊外长共见记者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

2017年4月23日,外交部长王毅在雅典与希腊外长共见记者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提问时表明,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不会改变,那就是必须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半岛核问题,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维护中国自身的正当国家安全利益。王毅强调,这一段时间,示威对抗的言行已经够多了,我们需要和平理性的声音。中国不会被各种各样的说法所忽悠,也不会放弃我们应尽的责任。中方将继续同各方保持对话协商,为解决半岛核问题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主张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提出自己的立场,表明中国的态度。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主张半岛无核化及中国的正当国家安全利益必须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方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将继续同各方保持对话协商,为解决半岛核问题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体现我国政策的宗旨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主张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有基本立立场、基本目标、宗旨、基本准则等方面,回答问题时要把知识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3月3日到3月16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人民网在调查今年两会热点时发现,人们对“就业”的关注度排第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最近几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保就业成绩显著。但同时,稳定就业面临各种新压力,比如劳动力市场需要消化每年新增加的1500万就业人口,招工难与就业难存在结构性矛盾等等。这很容易让就业困难群体患上“失业焦虑症”。同时,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也会让“就上业” 但又想“更好岗”的人群,染上“职场掉队焦虑”。

材料二    今年两会期间,有很多关于就业和维权的声音。

@刘振林:我在事业单位上班,每天和正式工做同样的工作,在同样的环境下却不能与正式工获得同样的报酬。希望新的一年里国家能在同工同酬上有新举措,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曲东绪:由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工是我们国家建设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他们的合法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希望政府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纳入到公安管辖范围,降低农民工维权的成本,完善农民工维权的机制。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存在就业新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中的“两会声音”,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别从国家和劳动者的角度谈谈应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查看答案

习近平指出,政策的指定与执行要弄清楚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部分与整体不可分割相互制约,政策的差异性要服从政策的统一性

②主次矛盾的地位具有不均衡性,政策的统一性要优于政策的差异性

③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政策的统一性要优于政策的差异性

④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政策的灵活性要符合政策的原则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在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后人可以从各不相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海洋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这种现象表明:

①不同环境内部的矛盾有各自的特殊性    

②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生活中为了个人一时之便随手乱扔废电池的现象司空见惯,殊不知,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把握废电池联系的多样性是我们正确处理废电池的前提 

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控制好废电池丢弃量     

④要正视废电池无条件地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认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最大的,可是发现的一种野外鼠类,比例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这佐证了: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