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

201611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以选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矗立于世。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心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影响。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坚定文化自信,能创作出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③坚定文化自信,能创作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我们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自信、文化的作用、文化强国建设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影响,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的句型表达。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然后分别从上述角度,调动运用、文化的作用、文化强国建设等知识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风是家庭生活传承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风范和道德品格。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材料一:《钱氏家训》中的“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勤俭为本,自必丰享,忠厚传家,乃能长久”“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等治家格言所承栽的家风家教至今令后人景仰。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如五代时钱开创吴越国,经过三世五王打造了苏杭天堂;宋代的钱选.明代的钱德宏.清代的钱谦益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家;近现代,“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淼.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创者钱三强.历史学家钱穆.文学大家钱钟书.思想家钱玄同等,都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育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所在。

 

查看答案

辨析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查看答案

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理论来源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查看答案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富人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

③客观地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