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11月8日下午,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11月8日下午,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习近平强调,随着中美经贸合作快速增长,两国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双方要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精神,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特朗普表示,美中是十分紧密的合作伙伴,在经济、安全等领域,拥有广泛共识。美中扩大合作,有利于两国各自发展。美方愿同中方继续加强经贸领域互利合作,加强能源等领域合作,促进两国繁荣,妥善解决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美洲两国工商界是连接我们两个国家的重要桥梁,可以为促进美中合作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能够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中美对话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美对话有利于推 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美对话符合联合国的宗旨。④当前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 力的较量。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利于 提高两国综合国力,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⑤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能够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两国新型关系建设,不仅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有利于两国关系友好相处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造福各国人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运用国家利益、时代主题、竞争实质、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知识,分析说明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能够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指出,防止政府过度和不当干预市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大力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提出,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通过推进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查看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贯彻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关键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持续推动去产能工作。由此看出

①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主要矛盾具有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抓住并解决重点

③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好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李克强说,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不仅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是十倍、二十倍。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是

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②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在19大报告中提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的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说明

A. 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要促成质变

 

查看答案

下面漫画《雨之所以如此惬意,因为心地一片晴朗》所体现的哲理是(    )

A. 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地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有时候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