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剧、美剧风靡,外来文化对“80后”“90后”的影响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剧、美剧风靡,外来文化对“80后”“90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否会受到冲击?有人担忧,有人乐观。

担忧者认为:

“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自尊何来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自信又何来文化的自尊。国产电视剧引不起国人的关注,韩剧被引进国内,却受到了热烈追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20年急剧地流失,几百种传统戏剧,几乎是以每几天消失一种的速度在走向死亡。一旦传统文化流失,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也就缺失了,空出来的位置就留给了外来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日剧、韩剧、欧剧、美剧都进来了,这个领域的教化,是潜移默化完成的,如果现在国产电视剧和电影还是只想着收视率、赚钱,可能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因为年轻一代都接受了外来文化。”

乐观者认为:

“国外的文化在国内流行是一种自然现象。韩国的鸟叔引来美国士兵的模仿,风靡一时之后,‘style’风也就过去了。披头士乐队当时也是到美国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这说明,开放的世界是流通的,这并不可怕。”

“韩剧在国内有众多粉丝是很正常的事,虽然有冲击,但没有必要恐慌,国内的电视剧、电影行业也发展得很好。这种冲击是很有必要的,能刺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这个非常好,让我们做影视的有压力,不好糊弄。老是片面看票房在升高,那个没有意义,不提高内在的质量,没有持续发展空间。”

(1)就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你是乐观还是担忧?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请就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两条建议。

 

(1)①乐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担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年轻一代对外来优秀文化的热烈追捧会挤压中国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外来文化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否会受到冲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就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持乐观还是担忧的态度。解答本题考生选择一方观点进行作答即可。如果选择持乐观态度,则可以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以及文化创新等角度进行展开;如果持担忧的态度,则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自信与自觉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就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两条建议。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岁月可以随时光流逝让人们淡忘曾经走过的痕迹,然而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人物。

在某知名网站推出的“感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大众评选中,忧国忧民的屈原、忘却荣辱书写历史的司马迁、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他们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时代在变,感动不变。2017年2月8日,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播出,火海救人英雄王锋、耶鲁村官秦玥飞、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大国工匠李万君、好医生梁益建等道德模范人物入选。他们用奉献诠释着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用理想和信念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说明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有人认为,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确实,多年来,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确实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习近平指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评价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无法充分反映我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查看答案

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后,央视一套、三套于2017年2月18日联合播出《朗读者》。《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朗读者》节目就像慢馒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查看答案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B.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C. 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D. 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丰富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查看答案

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

③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④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