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
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④文化传播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光盘行动,节俭消费新时尚;反思雾霾,鞭炮少放呼吸畅;声情并茂,微博微信拜年忙。节俭、环保、微过年,成为蛇年春节流行的三个“关键词”。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蛇年春节的变化表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
C.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传统习俗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这启示我们( )
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文明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力量 ④行走是文明的展示和汲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在古代贸易中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便用贝字造了许多与商品交易有关的字,如货、财、资等。这一现象说明( )
A.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B. 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调,“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应当( )
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 ②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
③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
A.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