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建设...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各类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通过大众传播,这档优质文化节目重新点燃了潜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经典热情。之所以掀起了收视热潮,是因为在宏大叙事几乎已经解构殆尽,神圣和经典走下神坛的大众文化时代,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信仰还潜伏在我们的意识里,已融入到我们的民族血脉中。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出方法论要求。

(2)诗词遗产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中极为重要的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合理性。

 

(1)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国民教育之间的关系; ②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这一点。 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采取有序推进的原则。 ⑤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我们要坚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体现了这一点。 (2) ①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等特定功能。教育在入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优秀文化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优化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传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方法论的知识来回答,结合材料,考生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国民教育之间的关系;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量的积累,采取有序推进的原则;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合理性,考生可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等特定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利于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优秀文化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等角度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移动支付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移动支付将手机等终端设备、互联网等相融合,为消费者支付商家的商品或者服务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现在的人们“刷手机”乘地铁,“刷手机”购物,“刷手机”看电影,“刷手机”预订车票机票……手机支付,无需收钱找零,消费者和商家都感觉方便快捷,互惠互利。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促进了经济发展。

(1)阅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移动支付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2016年315晚会央视曝光智能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支付宝苏州1999元群体盗刷事件等。

     《我囯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高达55.18%的被调查者遇到过网络诈骗,其中只有12.35%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26.1%不知如何处理;36.92%的被调查者经常扫各类二维码,从不关注安全与否;45.29%的被调查者使用公共WIFI登录即时通讯工具、购物支付工具;仅有9.05%的被调查者熟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风险防范、相应的法律缺失及监管等问题。

(2)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

材料三  和现金交易相比,移动支付缺乏“肉痛感”,让“欲望号街车”难以停在该停的地方;很多年青人直到看到2016年“支付宝账单”之后,才会产生“钱到底上哪儿了”的追问,难以实现消费欲望与理智的平衡,让他们的“支付宝账单”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3)阅读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如何实现欲望与理智的平衡提两条建议。

 

查看答案

2017年2月8日,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播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女排团体等获奖。每年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们的内心都会受到神圣的洗礼,收获无法言语的震撼与动容。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①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激励人们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能够发挥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据国家统计局20178月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曲折的

B.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D. 想问题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查看答案

201732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迎来了加拿大、比利时等1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至此银行成员总数扩至70个。作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这艘满载希望的航船风帆正劲,它在为亚洲和世界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从辩证法角度说明

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国庆逢中秋”是由闰六月所致。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因有一个闰六月,104日将会出现中秋国庆喜相逢的情况,这是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而设置闰月的结果。这说明: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③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