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诗词大会”这个词被很多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诗词大会”这个词被很多代表委员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一时“走红”两会,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之所需。

材料一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涵养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这是文化供给侧发展的重要指针。在2017年2月7日播出的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1)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对语文课本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校园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你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如何加强中国古诗词的推广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及对应的具体措施。

 

(1)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对语文课本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中国人民脑子里,让古代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去中国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不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古代经典应成为涵养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去中国化”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不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不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反对“去中国化”,加强古代优秀经典文化传承,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顺应了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正确处理好“冷”与“热”的关系,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节目诗词的实际需求来发挥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的具体优势,找到解决传播中国诗词的正确方法,让更多的观众欣赏领会该节目。 ③把握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宏观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在实践中将“技术手段十艺术表达”的形式和诗词的内容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最佳效果。 (3) 示例: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校情、学生学情自编教材,让中国诗词课程走进学校课堂; ②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表演课本剧等活动; ③重视量的积累,从小学开始抓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 【解析】(1)本题要求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对语文课本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去中国化”为什么是很悲哀的?主要是因为“去中国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不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不应该去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去中国化”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不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不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去中国化”不利于加强古代优秀经典文化传承,不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违背了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因此说是很悲哀的。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节目在表现形式上取得成功,是正确处理了“冷”与“热”的关系,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这是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材料反映,根据节目诗词的实际需求来发挥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的具体优势,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解决传播中国诗词的正确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将“技术手段十艺术表达”的形式和诗词的内容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最佳效果。是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3) 本题要求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如何加强中国古诗词的推广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及对应的具体措施。 问题放的很开,只要是方法论建议且切合主题即可。 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编写校本课程,让适合本地的经典之作走进课堂;可重视量的积累,从小学开始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表演课本剧等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楼市发展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材料一:为及时了解居民的购房意向及预测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N市分三个时间段对在两年内有购房意向的潜在购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二:房屋的本质应该是其具备的居住属性,这是房屋价值最核心的体现。房地产行业多年畸形发展催生了畸高的房价,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民众片面地认为将钱投资在房地产上比较有保障;房地产持有环节几乎没有税负;投资投机性需求使得住房成为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畸高的房价不仅造成正常的住房供需关系被扭曲,更令房地产业偏离了居住的本质属性和改善民生这一目标。

(1)请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N市居民购房需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促使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在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因城施策去库存。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然而多年来,进城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购房按揭、公积金等方面优惠政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也没有完全跟上,有观点认为:“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多发力,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耐心听取农民工的意见。”

(2) 结合材料三,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论证该观点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自中共是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全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进法治建设,其中首要的一环就是树立“尊法”意识。树立“尊法”意识

①是由当前依法治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②表明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③表明社会意识会引发社会存在的变革

④表明上层建筑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帐篷理论说明的是帐篷的容量不仅取决于篷布的大小,还要看支撑帐篷的竹竿高度。帐篷的中心支柱伸长时,该支柱附近的篷布才会跟着升高。但如果只有一个支柱,整个帐篷只能撑起支柱中心点周围。要将帐篷下的空间伸展到最大,必须用多个支柱使帐篷伸展在空中。该理论揭示了:

①在解决矛盾时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做到统筹兼顾

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联接,要全面分析矛盾

④无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就不能顺利地解决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新一年经济政策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会议强调,稳中求进政策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从哲学上看,实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应坚持

①在辩证的否定中既有“扬”之自信又有“弃”之自觉

②从宏观指导之“硬”到微观实践之“活”的认识顺序

③政策的连续性之“静”调整之“动”相结合

④在量变之“稳”与质变之“进”的圆圈中循环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和现代流行乐融合,把戏曲艺术的动作改为广播体操来普及传承,既锻炼了身体,又普及了戏曲知识,自亮相2017年春节戏曲晚会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引起大众广泛关注。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

③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