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十二五”期间,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多在需求侧发力。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高端、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亟需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材料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材料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技术工人和企业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个执著,我认准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干好,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会走到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结构的变化,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由需求侧发力转向供给侧发力是必然的。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经济建设实践是复杂的、变化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供给与需求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失衡总是存在的,但合理引导和组织可使两者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分清主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 (3)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 ②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要在劳动创造和奉献社会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首先,我国应该根据客观实际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次,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由需求侧发力转向供给侧发力是必然的,可以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分析;第三,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可以从认识的特点角度分析;最后,可以从认识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双方必然会存在是失衡的现象;其次,从矛盾的特殊性的角度说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第三,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我们在看待问题是要全面,即在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分清主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题目的难度相对较小,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故考生主要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角度展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说宋朝时,一次皇宫失火,宫殿和亭台楼阁都化为废墟,大臣丁谓奉命主持重建。要在短期内清理堆积的废墟垃圾,运输木材和石材,还需要准备大量的新土,时间不够怎么办?丁谓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从施工现场向城外挖一条大沟,挖出的新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然后从城外把河水引入沟内,使之成为一条人工河,用来运输建筑用的木材和石材。完成运输任务后,把沟里的水排空,将剩下的废弃物及垃圾统统填入沟内,重新平整为平地。这个施工方案节约了人力物力,缩短了工期,工地秩序井然,都城交通和百姓生活没受影响。

结合材料分析丁谓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查看答案

2016年8月26日,我省移民局召开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审核会议,会议认为,《移民规划》(审定本)基本符合《移民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基本符合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要求,移民安置区的选择征求了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基本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认可。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2016年12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辽宁清原、江苏句容、福建厦门、新疆阜康四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开工。其总投资375亿元,总装机容量575万千瓦,计划于2024年全部竣工投产。据此回答题

1.抽水蓄能电站,是通过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来蓄集能量,待电力系统需要时再发电的水电站。由于它把电网负荷低谷时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高峰时又转化为电能,因此能将电能在时间上重新分配,并有效调节电力系统的平衡。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体现了(   )

①尊重普遍联系,巧妙利用了事物间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人类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现事物联系的有利条件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了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独特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目前,辽宁、新疆等地区电源结构以火电机组为主,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燃煤火电,灵活电源比例严重偏低;而江苏、福建水电丰枯出力悬殊,在枯水期系统调节能力较为紧张。因此,在这些地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有效提高系统调峰能力,特别是能化解辽宁、新疆风电、太阳能消纳难题,为当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提供有利条件。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的辩证法智慧是(   )

A.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查看答案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题讲话中指出: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这是因为

①党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