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唱遍大江南北的“二十四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最初“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并指导那里的农事活动,后来我国从东北到海南都使用“二十四节气”。但是各地的人们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当地合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由此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本地化文化。如关于春分的农谚: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见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二十四节气”还派生出了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调整作息、饮食和养生等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人们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来总结和运用“二十四节气”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中云:“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世界观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的是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B.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在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C. “世上有鬼,此乃人精神为之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 “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员干部重视“家风”的哲学依据是
A. 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正确的反映
B. 价值观对认识、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C. 观念革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好叫做别人家的好。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懂事又礼貌;别人家的宠物,眨眼卖萌,可爱又通人性……总认为“别人家的东西”比自家的优秀。这种错误做法与下列名言寓意相悖的是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B.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C.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李元蔚)
D.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刘向)
在微信、QQ聊天中,“呵呵”被频繁使用。它可以表示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或表示嘲笑、讽刺,或表示无奈,或是想结束本次的聊天。“呵呵”的多义性表明
A.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因人而异
B. 认识的客体是复杂的,本质不易暴露
C.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
D.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善于归纳事物的共性
借景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即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做法。如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借景”蕴含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④人能够按照自己意愿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