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4月2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世人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

4月2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世人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日前,中央决定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规划设立雄安新区。该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材料二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将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中央在规划设立雄安新区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央对雄安新区的规划与要求对你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的启示。

 

(1)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中央用新发展理念指导雄安新区规划,先谋后动,科学选址、合理开发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创新意识。②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中央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尊重城市建设规律,把握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打造雄安创新发展区,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③做到了从客观实际出发,中央立足京津冀发展的客观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要求,打造雄安新区,有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每点3分,共9分) (2) ①立足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规划设立雄安新区,启示我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把新区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示范区,启示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城市建设规律,把握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打造雄安创新发展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示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启示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中央在规划设立雄安新区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中央在规划设立雄安新区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并调动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教材知识,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和从客观实际出发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央对雄安新区的规划与要求对你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的启示,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中央对雄安新区的规划与要求对你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在实践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做出正确的价值的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种种负面新闻, 让人们开始怀疑当前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为彻底扫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俗称“好人法”条款)再度修改——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见义勇为不担责”原则的确立,就是要鼓励人们在危急关头勇敢站出来,而非绕道而行。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由“不扶”到“扶”的道德风尚的变化。

 

查看答案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些说法让人陷入矛盾之中。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文化,当今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是忽略了传统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全力以赴恢复传统文化,回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另一些人认为:过分沉溺于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一叶障目,陷入自我欣赏的泥沼里,看不到更多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这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则大同小异,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搞僵了。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把实施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该政策经过反复论证并不断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技能、质量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人口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查看答案

下图(看别人的眼光去追求生活——太累)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①不能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②要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③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④要从每个人自己的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诗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是

①人的价值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②人的价值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看精神贡献         

④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的价值的高低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