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关于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关于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

①具有稳定性,可以指导各地农业活动

②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③具有预见性,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④具有规律性,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解析】“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各地农业活动说法夸大,①不选;“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和日常生活,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②正确;“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和日常生活,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具有预见性,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③正确;“二十四节气”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说法夸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建国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从“人多力量大”一一鼓励生育,“只生一个好”一一计划生育,到“单独二孩”一一政策放宽,再到“全面二孩”的调整。这表明

①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由自发转到自觉

④人口政策的调整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著名作家严歌苓在与读者分享她的小说《芳华》时说:“我最好的创作灵感便是生活,生活中得到的那些真实故事,通过构思让想象力飞翔,让它们从水变成酒……”,从真实到虚构再到小说的创作过程让作者乐在其中。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类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文学创作可以突破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原来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后来发现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等的影响,人们常常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如下图,左边较大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看起来明显比右边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但实际上两者等长。下列关于错觉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②事物的本质难以被人把握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下列与该观点的世界观一致的有

①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②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③天地含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2016年9月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向联合困秘书长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在中国的倡议下,G20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既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共同搭建经济大国绿色低碳伙伴关系传递了积极信号。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材料二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祸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013年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年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破解“十面‘霾’伏”的状况,国家应采取措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多元化的大气环境监督体制;公众也应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为政府献计献策。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共同批准《巴黎协定》的原因及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应如何作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