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出台各项农业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出台各项农业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跟不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绿色生产跟不上,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三是新的动能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有所减弱。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上述问题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  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1982年

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开。

2002年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011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运行情况的执法检查。

2016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依法推行“三权分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影响:①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②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③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④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措施:①面向市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②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党不断适应新形势,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改革。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行使立法权,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提供法律保障;行使监督权,开展执法检查,促进相关法律贯彻落实。 【解析】本题以各项农业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大等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上述问题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根据材料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可以看出,农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就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上述问题,要面向市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行使部分职权。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意外夺得国际马拉松赛冠军后总结说,自己是凭智慧战胜对手的。赛前,他把赛程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并记下标志,比赛开始后就奋力向第一个标志冲去,再坚持以同样速度冲向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如此一直坚持到终点,竟创造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材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①砥砺白我,坚定信念、顽强拼搏

②明确目标,不断迈向人生新起点

③抓住机遇,努力赢得主动和优势

④追求卓越,全面提升自己的才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在当今“互联+”时代,万众创新把千千万万个“个脑”联接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在智慧碰撞中催生奇妙创意,能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供给,这正是中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这表明

①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③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②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③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自卑心理》的哲学寓意是:

 

A. 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人的素质

B. 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主动创造性

D. 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反映

 

查看答案

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某地实行“互联网十政务服务”,采取“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份证照”的流程,大幅度缩短企业办证时限。从价值观角度看,这一改革启示我们

①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②要以实践作为改革创新成败的唯一检验标准

③要完善社会管理要以方式创新、激发活力为遵循

④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