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中国文化消费指...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

材料二: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7.4%的增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据测算2014年我国文化业增加值达2.3万亿元,增长超过10%。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对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投入不断增大。

材料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居民文化消费指数总体提高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就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提出合理建议。(10分)

 

(1)2014年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较大,但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说明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2)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居民文化消费水平。(4分)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能力。(3分) ③消费观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在物质生活消费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大对文化教育等的投入。(3分) (3)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2分)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分) ③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2分) ④坚持文化创作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2分) ⑤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2分)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可替代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可替代③,若回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也可给分,但最高不超过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揭示材料一反映了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解读题。考生解答时,要明确图表题的解答步骤。图表题信息解读要做到三读,一读表头名把握主旨;二读数据,了解主要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三读小注,作出必要的补充。根据这一原则,考生很容易解读出上述图表中的经济信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居民文化消费指数总体提高的原因,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然后可以从生产决定消费的角度说明根本原因;然后考生可以从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考生也可以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就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提出合理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依靠的力量、创新的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即可。 考点:生产决定消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文化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经过10年的飞行之后,欧洲航天局“菲莱号”探测器于2014年11月12日成功着陆目标彗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首颗着陆彗星的探测器,这将有助于人类探索与太阳系形成、地球上水的来源乃至生命起源有关的奥秘,彗星的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对彗星奥秘的遐想是彗星探索实践的基础

②创造自然规律能推动对彗星的探索和研究

③对彗星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现代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彗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4年,习近平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引用古语名句,这些古语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列对古语名句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从哲学角度看,下边漫画中两人心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选择的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主观需要决定的

D.思维与存在并不具有同一性

 

查看答案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这说明

A.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D.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化霸权

 

查看答案

某班以“保护文物古迹还是开发文物古迹”为主题举办辩论会。甲认为,要充分挖掘文物古迹的旅游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乙认为,应保持文物古迹原汁原貌,不可轻易加入现代元素。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甲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现代社会条件下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

乙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根基

保护文物古迹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人类文明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