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要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要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路线图,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同时也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营造开放、多元、宽容、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实施“品质吸引人才、人才实施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发展路径,吸纳更多来自五湖四海、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各类人才,聚集人气,加快各类项目、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落户。

    从我们熟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到今天的航天科技,需要参与主体都把自己当作工程活动中的一个“工匠”,在自己负责的节点上精益求精,对工作疏漏保持“零容忍”。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会经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后取得成功。在长征五号发射工程中,号称火箭“心脏”(发动机)焊接人的高凤林,用一连串数字,完美地呈现了科技创新中的“工匠精神”——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不光是这些数字体现出来的精确,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都要经过缜密思考。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推动创新发展体现了哪些道理。

(2)从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如何发挥“工匠精神”在长征五号发射过程中的作用。

(3)请为宣传国家科技发展写出两条口号。

 

(1)①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②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塑造科学理性精神。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④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每点3分)(2)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科技创新总是报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对长征五号的研究过程中,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通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实现的。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科学家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现象,把握本质规律,通过数字的精确,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的缜密思考,研制成功了长征五号;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通过科学研究,在探寻宇宙奥秘中,人类将会有更丰富的经验与成果。④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通过“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促进长征五号的发展。(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为话题设置新情景,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能动作用等知识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体现了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然后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知识进行解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从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如何发挥“工匠精神”在长征五号发射过程中的作用,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解答本题需要要求考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作用相结合。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作用的角度分别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为宣传国家科技发展写出两条口号,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生要注意,在问答题中,若设问要求用“意识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考生除了从意识的两个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外,还可以从意识活动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这一点考生一定要牢记,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782票赞成的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材料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民事权利一章明确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客体作了概括性规定,以统领各知识产权单行法律。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对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立法表述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义重大,彰显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强决心。

材料二: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不仅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而且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保障公民和社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这些规定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意味着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思维中走了出来,更加尊重公民个体的意志和意愿,更加尊重社会和市场的自治能力。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就应当是这样的,只有“让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社会的归社会”,国家治理才能有条不紊。

(1)结合材料一,用《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具有什么重大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是如何保障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的。

 

查看答案

右面漫画体现的哲理是

①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把握机遇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④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现代社会里“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如何陪伴老人,让父母变老的过程不再孤独成为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但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刷”出存在感,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物质原因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国以民为安危”,警示大家要保持忧患意识,看到那些尚未出现而即将出现的问题,防患未然,从容应对。这启示我们必须

①在矛盾的斗争中把握矛盾的同一性  

②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③要创造多种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要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使教育迈上新台阶。我国加快教育改革的原因有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手段

③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教育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手段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