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要复兴,文化当振兴。文学之美,在2017年春天变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要复兴,文化当振兴。文学之美,在2017年春天变得时尚而风雅;一脉书香,在微微润湿的春风中发酵成浓郁的芬芳。

《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火让上亿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文学之美,紧随其后的《朗读者》更是唤起了普通民众品读经典的热情。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参与节目的朗读者,既有专家名人,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凡人大爱。从主流媒体的报道评论和微信朋友圈里的点击量转发度看,很有铺天盖地之势。

互联网时代,丰富的是传播介质,不变的是核心价值,唯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文艺作品才能获得大家的喜爱,才能生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品读经典所传递的时代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3)某校高三(1)班同学准备在本班也举办一次朗读活动。请你为该班同学策划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品读经典扎根于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在群众实践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品读经典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品读经典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社会和谐。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关注朗读,把朗读融入自己的生活。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③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借助舞台视觉语言、主流媒体和微信等,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④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回顾古今诗词和文学经典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3)如,主题:梦想;依据:理想激励人生。(内容不限,积极向上,理由充分,语言简洁即可) 【解析】关于(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品读经典所传递的时代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结合材料加以选择运用。品读经典所传递的时代价值有: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于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要想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调动起来,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就必须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回顾古今诗词和文学经典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关于第(3)问,要求策划一次朗读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该题比较开放,自由发挥度大,但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语言简洁,理由充分。 理想、奋斗、青春等都是不错的主题。 【点睛】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从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法典》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材料一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编纂民法典。

2016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民法典编纂工作和民法总则草案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为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3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分别3次向社会公众和2次向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材料二 此次民法总则制定的亮点之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被首次纳入。民法总则在民事权利一章明确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客体作了概括性规定,以统领各知识产权单行法律。知识产权是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它是一种生产资料,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更是一种渗透在终端消费品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世界上的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差距已不在于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和数量规模,其最大差距在于知识产权未能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因此,“新常态”下知识产权要进一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知识产权客体写入民法总则的经济意义,并探究当前我国应如何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如何脱困,2016年11月1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东北地区脱困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却为、不到位等问题。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破除东北地区浓厚的官僚主义。

材料二    2016年11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发文指出:东北之疾,疾在体制僵化。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仍约束着人们的思维理念,企业活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作用过强。东北之疾,疾在创新滞后。资源型经济和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技术创新不活跃,产业发展新动能不足。东北之疾,疾在营商环境。政府简政放权不到位,政商关系复杂,市场主体法制观念、诚信意识薄弱,企业营商成本较高。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意见》中相关要求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治愈东北经济之疾” 过程中应采取哪些举措?

 

查看答案

同样的太妃糖,用音调偏高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吃到的太妃糖更甜,而用音调偏低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太妃糖不够甜,甚至有些苦。这项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改变音乐与味道的搭配使自己吃得更愉悦。这说明

①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会因人而异

②事物的属性由主体需要直接决定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做出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人们的主观感受会随事物属性搭配的变化而不同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年3月2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迎来了加拿大、比利时等1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至此银行成员总数扩至70个。作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这艘满载希望的航船风帆正劲,它在为亚洲和世界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从辩证法角度说明

①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