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B.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C.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 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2016年11月19日中央气象台预报:20日至24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8℃,局地降温10℃左右,并伴有4-6级风;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有所好转。这表明
①人们对天气的预测源自于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
②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揭示事物真实联系的前提
④客观条件的改变是引发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也是会灭亡的。”这段话的片面性在于
A. 看到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 承认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
C. 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 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
A. 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B. 哲学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C. 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 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④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