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也是会灭亡的。”这段话的片面性在于
A. 看到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 承认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
C. 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 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
A. 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B. 哲学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C. 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 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④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高考前的阴历十五,某中学数百家长冒雨涌入学校附近“神树”所在的窄巷中,抢拜“头香”,祈福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与上述做法所体现的观点一致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 仁义礼智,非由我外烁也,我固有之也
D.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 存在和意识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