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50多年前预言,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按钮的方式改变天花板和墙壁的背景颜色,普通的玻璃将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而且,这些玻璃的阳光折射率可以根据用户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进行自动调整。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意识活动有其主动创造性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铁榔头”郎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郎平临危不乱,一锤定音,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这体现了( )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按规律办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拼搏精神决定着事情的成功与失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为记忆贮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不再参与决策,去做其他的事情;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A. 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2015年入冬以来,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规律发挥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