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15日在北京举行。回答题。 1.十二届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15日在北京举行。回答题。

1.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24人,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这表明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

A. 真实性    B. 阶级性    C. 广泛性    D. 社会性

2.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

①有选举资格的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一种荣誉称号,终身享有

③由各省(市、区)人大选举产生

④有一定任期,但可以连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会议共收到议案514件,不仅数量比去年的462件有所增加,而且更加注重质量,近七成的议案是代表通过专题调研、视察或座谈走访等方式形成的。这些提案不仅议题广泛,而且形式规范。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行使了提案权

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③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

③人大代表都能自觉坚持对人民负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大会表决以2782票赞成,30票反对,21票弃权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这体现了

①人大代表行使了表决权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最终决定权

③人大代表行使了质询权

④人大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从提出立法建议到草案初步成型,从基层调研到修改审议,彰显了当代中国“开门立法”的法治理念。由此可见,国家

A. 坚持协商民主,满足公民诉求和愿望

B. 完善立法过程,提高立法科学化水平

C. 坚持民主集中制,保障人大领导立法

D. 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依法行使司法权

6.会议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决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1名代表。这体现了我国坚持

A. 民族平等原则

B. 民族团结原则

C. 独立自主原则

D. 民族区域自治

 

1.C 2.D 3.A 4.B 5.B 6.A 【解析】本题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15日在北京举行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根据题目的表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有领导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这表明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故C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点睛:正确理解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特点 表现 广 泛 性 民主权利具 有广泛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民主主体具 有广泛性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 实 性 有保障 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法律保障 我国至今已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一千多件 物质保障 公民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 能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①选项表述错误,全国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的。②选项表述“终身享有”错误。根据题目的表述,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各省(市、区)人大选举产生,他们有一定任期,但可以连任。故③④入选。选D。 3.根据题目的表述,会议共收到议案514件,不仅数量比去年的462件有所增加,而且更加注重质量,近七成的议案是代表通过专题调研、视察或座谈走访等方式形成的。这些提案不仅议题广泛,而且形式规范。这表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行使了提案权。故①②入选。③选项没有体现。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A。 4.根据题目的表述,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这体现了人大代表行使了表决权,其中,通过表述,以2782票赞成,30票反对,21票弃权可以看出人大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故①④入选。②选项表述错误,③选项没有体现。故选B。 5.题目中,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从提出立法建议到草案初步成型,从基层调研到修改审议,彰显了当代中国“开门立法”的法治理念。由此可见,国家完善立法过程,提高立法科学化水平。故B入选。A错误,政协坚持协商民主。C错误,党领导立法。人大代表不能行使司法权,故拍除D。 6.题目中,相关文件规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代表总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1名代表。这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故A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布局。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相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通过头商、共建、共享,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补,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无疑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大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如何体现政治智慧的?

 

查看答案

药品价格、健康医疗关系百姓切身利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专利药、独家药缺乏市场竞争,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价格高昂,很多患者买不起。国际通行办法就是遵循市场规则进行价格谈判。去年,国家16个部委组成协调小组,建立谈判机制,按照“一药一策”思路与相关企业进行多轮谈判,用团购的办法,以量换价。2016年5月20日,国家药价谈判首次结果公布,治疗乙肝和肺癌的3种药降价一半以上,与周边国家趋同,随着国家谈判的不断推进,药品纳入谈判范围,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充分体现国家的决心和调控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1)结合材料一,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国家药价谈判的意义。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6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措施。会议认为,发展和应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于提高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发展和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形势变化在不同时期科学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实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地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而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

 2002年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011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运行情况的执法检查

 2016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各地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依法推行“三权分置”

 

材料二: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求: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落实“三权分置”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要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不论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要依法维护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各项权利,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经营主体有权使用流转土地自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获得相应收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落实“三权分置”的理由。

 

查看答案

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对人生道路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②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舒马特、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在中国常见的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也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义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