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

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②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③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2) ①政府组织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职能,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建设服务政府;②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③政府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设权责法定,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⑤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建立责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每点3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第二问,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此题难度不大,两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一个回顾与运用能力。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本题考生在实际组织答案的过程中着重围绕政府这个主体展开。故考生在认真审读材料的基础上,从中提取其有效信息,然后从政府的社会建设的职能、文化建设的职能、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以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等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习近平的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推动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数据的获取、聚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成为热门话题。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②现实联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具体联系加以研究

③立足人的能动认识,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

④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对人们作出正确决定有重要意义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在年初发布文件,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排查,把“8年抗战”字样改为“14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14年抗战”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抗战概念的调整是基于人们对抗战事实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

②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在“8年抗战到14年抗战”的概念变化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③尊重史实,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8年抗战到14年抗战”概念的调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知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荀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是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③正确揭示了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

④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葳蕤”怎么读?“搴芳”什么意思?不仅那些习惯了键盘书写、提笔忘字的人两眼茫然,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人也是报以苦笑。这从一个角度说明

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②社会实践不断变迁,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

③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中

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降低,利用率不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