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

201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弘扬长征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长征精神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哲学道理?

(2)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和弘扬长征精神?

(3)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提出两条建议。

 

(1)①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使人向上。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鼓舞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战胜就旧事物。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长征精神指导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必将指导人们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长征精神在促进入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①弘扬长征精神,做好本职工作;②顽强拼搏,永不言败;③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等。 【解析】本题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有关知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点,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和弘扬长征精神,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继续和弘扬长征精神分析现实意义。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点睛】演绎型主观题(“体现型”):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给出相关的情景材料,且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从逻辑思维形式讲,此类题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主观题。解答此类题须先将材料分成若干层意思,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材料二  展望未来,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要充分考虑到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各国的不同政治环境,切实理解相关国家的关切,照顾各国的舒适度。二是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三是要加强战略自觉和统筹规划。加强对中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规划战略目标,并制订各类细致的工作计划,综合应用投资、贸易、货币、产业等各类经济手段,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快、更好地实现。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2)当前,青少年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知晓程度还不高。西部某省重点中学准备对学生进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宣传教育,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该校提两条建议,并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材料一    2016年以来,我们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二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材料二    近年媒体频频曝出房妹、房姐、房哥、房媳、房叔、房爷的重磅消息刺激公众易感脆弱的心灵,人民期待房地产市场迎采一个眷暖花开、清廉清白的季节。2013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铁腕反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政治生态日渐清朗。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科学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清朗政治生态。

 

查看答案

近两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努力把艺术的触角伸向广阔的时代,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弘扬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推出越来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这反映出

①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

④价值取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加快推进。2016年以来,已开展两批试点,前两批19家试点企业,涉及配售电、基础电信、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试点企业混改后股权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强调对民营资本的保护,让各方都能得到相应利益。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因为其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性质

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权结构变化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府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观点

④强调对民营资本的保护是因为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