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 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发现千百年来,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印刻着儒家倡导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
①潜移默化 ②深远持久 ③愉悦精神 ④积极向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某班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到颐和园开展“中国园林文化”探究活动,面对这座经典的东方园林,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甲:既有北方山川雄浑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婉约的风韵
乙:既有帝王宫殿的宏大气魄,又有民居小院的精巧别致
丙:既有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艺术
丁: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
从文化包容性的视角看,上述评价与颐和园的特点相符的是
A. 甲乙丙 B. 甲乙丁 C. 甲丙丁 D. 乙丙丁
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座“和平尊”。“和平尊”以景泰蓝工艺制成。尊体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这一工艺源于古代西域文化,在中国得到发展完善。这体现了
A. 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逐渐趋同
B. 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C.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D. 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鉴、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