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材料一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改革全面推开,营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地方财政面临收入减少的压力。因此,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的同时,理顺央地财税关系的相关改革步子也要迈得更快一些。改革没有完成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财税制度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请运用《经济学常识》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加快财税改革。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全面实行营改增的政策效应。

(3)营改增让企业切切实实收到了深化改革的“红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你将如何用好这个“红包”。

 

(1)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①全面推进“营改增”有利于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环节的偷漏税;②全面推进营改增有利于通过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③全面推进营改增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激发企业活力。 ④全面推进营改增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⑤全面推进营改增突出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 (3)例: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换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等。 【解析】本题以营改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学常识与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考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加快财税改革。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限定为经济学常识的相关内容。在对材料充分解读的基础上,考生可以从财政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然后从科学的财税体制的作用与意义两国方面进行展开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全面实行营改增的政策效应。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这需要考生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二是要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将答案尽量写完整。故本题中考生需要明确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征税,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利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激发企业活力以及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假设自己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你将如何用好这个营改增让企业切切实实收到了深化改革的“红包”的。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换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等。 点睛: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调用知识(回归教材)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G20峰会,引领全球治理新方向:一带一路,架起区域合作新桥梁;稳固周边合作、夯实大国关系、拓展发展中国家朋友圈……近几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伙伴关系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为国内发展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和战略支撑。面对质疑现有国际秩序的言行,我们始终主张在维护中加以改革完善。中国外交在不懈地探索、发展和担当中取得了骄人成绩的。

请结合《政治生活》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外交使是如何取得骄人才成绩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15年,成功研发了数字虚拟复原技术,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为了精准地阐释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郭黛姮团队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实际调查,深入研读清代宫廷史料和营造理论,用全新的手段呈现出清代皇家园林经典的原貌。在此过程中该团队还研制了融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并获得专利,挖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业价值。“密室逃脱”——“历史其实也有FUN儿”交互现实游戏等项目的开发,吸引很多青少年的眼球,丰富了参观的乐趣和体验。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引来国内外众多遗产地专家前来取经,向全世界展现了文明古国的崭新智慧。

(1)依据材料一,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数字虚拟复原技术研发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  近几年来,关于圆明园复建的争议此起彼伏。如何保护和开发已废弃或濒临倒塌的遗迹,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不同遗迹的特点,对这些遗迹重新设计及施工,使其在得到拯救的同时,又能让人身临其境,成为人们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老城的“教堂书店”、巴黎政治学院依托修建修道院建成的兰斯本科学院校区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这些使遗迹重新焕发青春的方法,值得众多文明古国借鉴。

(2)依据材料二,请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已废弃或濒临倒塌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查看答案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与个体生产不同,社会化生产的基础是

A. 产业资本的投入

B.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C. 社会分工协作

D. 固定资本的更新

 

查看答案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  

A.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D.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查看答案

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从唯物史观看

A.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宗旨

B. 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成败的领导力量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