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价“涨声一片”,围绕着新一轮水务改革亦产生了不少争论,“不能因...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价“涨声一片”,围绕着新一轮水务改革亦产生了不少争论,“不能因为穷人喝不起水就不涨价”的说法更引来强烈质疑。某校高三同学注意到这一情况,围绕“水价的形成和水务改革”开展探究活动,现邀请你参与活动。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某网站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甲方:水资源费之前价格是比较低的,水价不上调,实际付出的是环境代价和人们的健康代价。

乙方:水作为生活必需品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其价格的调整需审慎稳妥,不可盲目一刀切。

(1)你是赞成甲方还是乙方观点?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并就水价形成谈谈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通过探究发现:本轮水价上涨的讨论多了一个新话题,水价上涨与洋水务的大举进入是否相关?已经有相当多的媒体认为洋水务是水价上涨背后的推手,水制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

 

(1)①甲方: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水价上升,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性消费观。 或者乙方: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自来水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升对人民需求量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是人们不得不消费的生活必须品对生活影响大。 ②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我认为水价既应该反映商品的价值量又应该反映自来水的稀缺性。 (2)①水制改革中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水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水价调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格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如果赞同甲方观点,考生可从需求法则的角度解释水价上调能促使人们节约水资源,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性消费观。如果赞同乙方观点,考生可从自来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调对人们需求量的影响较小,但对生活影响大的角度解释其不合理之处。考生可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水价既应该反映商品的价值量又应该反映自来水的稀缺性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水价上涨与洋水务有关,这说明水制改革中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制改革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使我国深受其害。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我们要(    )

①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          

②制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策略

③了解行情,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④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体现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具体做法(    )

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③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④提高人民币汇率,刺激出口,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据某媒体报道:2010年,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商品进口额约1.2万亿美元,服务商品进口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这些都将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商机。这说明(    )

A.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我国基本实现贸易平衡

C.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的

 

查看答案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一些企业在没有取得质量认证标准的情况下,把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生产。这表明市场具有

A. 盲目性    B. 滞后性    C. 自发性    D. 开放性

 

查看答案

2016年3月23日,卫生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公告2016年第4号 关于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的公告。这运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

A. 经济手段    B. 法律手段    C. 行政手段    D. 道德手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