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中雕玉工匠的生动写照。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工匠精神...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中雕玉工匠的生动写照。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木匠鼻祖鲁班、西汉巧工丁缓等一直都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材料说明了工匠精神( )

A. 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见证

B. 是优秀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C.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D.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

 

D 【解析】“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木匠鼻祖鲁班、西汉巧工丁缓等一直都是工匠的杰出代表”,说明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故D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排除;C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之所以重视工匠精神是因为( 

A.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 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 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查看答案

中国有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需要被开发,否则就容易被破坏,就容易覆盖上厚厚的历史尘埃。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有文化地开发、有继承地开发,没有文化地开发、没有继承地开发,就是糟蹋。这一观点体现

A.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舟共济”语出《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2014年11月10日,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APEC文艺演出在北京水立方上演,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热情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展现出广泛包容性 

②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其具体内容能因时而变

③需依据时代需要重新解读,从而推动时代发展 

④其合理内核具有普遍意义,富于极强的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

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查看答案

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   

②文化创新应该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

③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