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期,国际上出现了反对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向,像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期,国际上出现了反对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向,像英国“脱欧”派公投的获胜,美国新任总统发表贸易保护言论等。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和积极融入者,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浪潮必然会浸漫到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如何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建构起国家和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赢得世界文化话语权,是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谈谈你应如何理性看待当前的逆全球化动向。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3)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请你围绕“合作共赢”这一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能超过16字。

 

(1)①经济全球化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在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挑战。逆全球化动向的原因是相关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而出现的退缩。 ②全球化进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能改变其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坚持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如果学生答出目前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并非主流,也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2)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实现文化自信。 (3)示例:“凝聚全球共识 促进互利共赢”“合作谱写新篇章 共赢铸就新辉煌”。 【解析】本题以当前世界上的逆全球化动向为背景考查辩证法的知识和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本题政治指向明确,要求考生用辩证法的知识分析逆全球化动向。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带来了相关挑战,所以才会出现逆全球化的动向,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逆全球化对世界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因为全球化进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能改变其发展的大趋势。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促进文化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是促进民族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所以考生从文化创新的途径加以分析,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同时还要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实现文化自信。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合作共赢”这一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考生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凝聚全球共识 促进互利共赢”“合作谱写新篇章 共赢铸就新辉煌”等。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在表述措施的时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1)抓住主体 “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国家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人大、政协、不同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如经济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去想想:找找如何做的主体:国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社会舆论;找找具体措施:宏观上从两个方面想想: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微观方面想想:面向市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调整结构、宏观调控、舆论监督、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等。 (2)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材料一 2016年,我国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与此同时,粮食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满足需求升级的有效供给跟不上,国外优质低价粮食的涌入致使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导致中国粮食出现产量、进口和库存“三量齐增”怪象。

材料二 “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意见》指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三量齐增”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我国政府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依据。

 

查看答案

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表明

①对抗战的认识应全面、完整的反映史实

②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历史事实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证实

④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实在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凭借着对超导研究的热爱,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印证了铁杵磨成针的坚韧不拔精神,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阶段跃升到国际最前沿。他的超导人生启示我们

①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③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④能力卓越就能创造出卓越人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智能,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②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类器官,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再次进化,可能超过人类智能

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运动形式不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和俗语,下列古语古训俗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对立统一

③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抓主要矛盾

④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