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漫画(图)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人生道路曲折与否取决于自身价值判断与选择 ②...

漫画(图)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人生道路曲折与否取决于自身价值判断与选择

②观念作为主观自生的力量支配影响着人的行为

③改造好主观世界是人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

④思维能动性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C 【解析】漫画中,“人生中最大的弯,就是你头脑里的那个弯”告诉我们改造好主观世界是人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思维能动性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故③④选项表述与漫画寓意相符。①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②选项表述错误,观念不是主观自生的。选C。 点睛:解答漫画类选择题要从以下入手: 1.认真审题 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漫画,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选择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 审题步骤: 第一,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第二,审漫画主旨。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第三,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第四,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2.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试题中漫画所蕴含的道理,往往是我们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漫画的寓意与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原理相吻合,找准切合点。 3.准确作答 要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寓意,对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决定取舍。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观点正确的,还是选观点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文化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教你一招: 巧解漫画题,应牢记下列口诀:“画面要看全,褒讽意在先,深入抓题旨,联系教材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翻开那过往的历史册页,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现实,这是因为(    )

①现实与历史存在着必然联系

②历史与现实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③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6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两岸关系6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这说明(    )

①两岸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两岸关系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两岸发展不存在固有的规律

④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随着《芈月传》的热播,对西安兵马俑到底是谁的陪葬品的争议尘嚣日上。传统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     )

①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难有评定标准

②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孰对孰错

③表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折射出意识的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它的踪迹。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经过探测“捕捉”到了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这说明(  )

①人们在意识活动指导下能动改造世界,能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创造成现实物质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科学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朝着既定方向奋进

③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推翻固有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④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大数据已成为微时代的伟大生产力,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大数据会威胁到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甚至有人提出要警惕“数据暴政”。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认识,是因为(   )

A. 认识受到主体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B. 大数据是复杂的、变化的,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

C. 大数据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