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

 

(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网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3)参考答案: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以今年在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为载体,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进行设题考查,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的中央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等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然后考生可以从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以及创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多样性,考生要明确的是这一知识包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也有共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以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为话题,要求考生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本题比较开放,考生所拟标语,只要符合“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要求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解析题。

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

材料一 《纲要》提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纲要》指出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材料二 《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并分析说明我国应该怎样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和公民应该如何形成健康的合力?

 

查看答案

近年来,埃及政府把大量财政收入用于生活必需品的补贴。这一方面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财富并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又成为社会动荡的助推器。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③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后者是主要方面

④事物的利弊随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一切事物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②矛盾双方是对立又统一的

③对立与统一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老子《道德经》里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下列名句与“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白玉微瑕,瑕不掩玉

③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观点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A.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B.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C.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

D.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