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中P是价格, Q是数量, D1、D2是需求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哪些情形可能导致W商品需求曲线由D1向D2方向移动:

①W是茶叶,春季茶叶价格上涨
②W是汽车,城市汽车限号限行
③w是纸质书,电子书价格下降
④w是手机, 取消国内长途及漫游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下图)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他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置身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他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意识形态上的中国特色;它充分反映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树德立人”为根本要求,全面提升民族素质;他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倡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说明中国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探究“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是如何彰显“中国”元素的。
材料三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11而引用了“2012年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材料,现时是2016年已经召开了第十二届;现在,有的教材仍然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现实是中共十八大已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学生发展素养”中的一个侧面,提出一条以对教材的修改建议,并指出方法论的依据。
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城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公民和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 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材料一 供给侧改革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与以往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的管理方式相对应,本次改革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主张供给居于首要地位,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改革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拉动内需,最终促进供需平衡。
(1)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每空3分,共12分)
供给侧改革具体措施 | 相对应的经济学依据 |
例:我国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应从生产端入手,通过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 |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象、质量和水平等,通过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 |
①采用“加法”,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
|
②采用“减法”,通过实施“营改增”等减税政策给企业松绑、减负,激发起活力 |
|
③采用“乘法”,通过科技创新,挖掘新动力,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
|
④采用“除法”,清除产能过剩这一 “拦路虎”,那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 |
|
材料二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讲话中指出:“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攻击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2)结合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谈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中的“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异同之处。
最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系列走红,究其原因:它顺应了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要,改变了“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使观众消失的距离感,产生了亲切感。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②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满足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人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
A.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B.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兼收并蓄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 “民族虚无主义”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