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下图)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他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置身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他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意识形态上的中国特色;它充分反映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树德立人”为根本要求,全面提升民族素质;他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倡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说明中国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探究“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是如何彰显“中国”元素的。

 

材料三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11而引用了“2012年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材料,现时是2016年已经召开了第十二届;现在,有的教材仍然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现实是中共十八大已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学生发展素养”中的一个侧面,提出一条以对教材的修改建议,并指出方法论的依据。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要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要重视每一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推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③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学生要在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基础上综合形成“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④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要摆正心态,对于目前自身欠缺的素质,学习去弥补;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学生要在平时从小事做起,积累和完善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全面发展的人。 (2)①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②大力建设灵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国方向;③坚持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树德立人” 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④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修改建议一:将原材料更换为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修改建议二:将教材中的表述更换为与党的文件表述一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答案只需一条即可给分,学生选用其他方法观点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在试题的设问上,既有宏观视野,也有微观视角,又有全球眼光;在选材上,立足政治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反映时代热点;在立意上,坚持能力立意为主,重在价值取向引领,实现立德树人任务。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考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点。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说明中国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因此考生从联系的观点的角度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的角度进行说明;从发展的观点,考生可以从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角度进行分别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探究“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是如何彰显“中国”元素的,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他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置身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说明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他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意识形态上的中国特色”,说明大力建设灵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国方向;“它充分反映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树德立人’为根本要求,全面提升民族素质”,说明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树德立人” 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倡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说明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本题要求考生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学生发展素养”中的一个侧面,提出一条以对教材的修改建议,并指出方法论的依据,属于措施类、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从坚持发展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等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城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公民和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 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查看答案

材料一    供给侧改革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与以往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的管理方式相对应,本次改革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主张供给居于首要地位,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改革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拉动内需,最终促进供需平衡。

(1)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每空3分,共12分)

供给侧改革具体措施

相对应的经济学依据

例:我国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应从生产端入手,通过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象、质量和水平等,通过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

①采用“加法”,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②采用“减法”,通过实施“营改增”等减税政策给企业松绑、减负,激发起活力

 

③采用“乘法”,通过科技创新,挖掘新动力,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④采用“除法”,清除产能过剩这一 “拦路虎”,那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

 

 

 

材料二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讲话中指出:“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攻击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2)结合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谈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中的“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异同之处。

 

查看答案

最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系列走红,究其原因:它顺应了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要,改变了“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使观众消失的距离感,产生了亲切感。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②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满足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人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

A.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B.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兼收并蓄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 “民族虚无主义”是有道理的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两代人的反应》揭示了传统戏曲难以吸引青少年的状况。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应该注意

A. 真理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的传授真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循环往复训练有效果

C. 联系具有多样性,分析事物的各种条件

D. 矛盾具有特殊性,敢于承认和正视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