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
(3)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7年1月份国产圆珠笔尖钢研制成功的消息火速传遍全国,连日推涨太钢不锈的股票,这让太钢人大为惊喜。中国是产笔大国,但圆珠笔的钢材和加工机器都依赖进口。为此,科技部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核心目标就是圆珠笔头国产化。研发笔尖钢没有任何参考,科研专家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有趣的是笔尖钢研制突破的灵感竟然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太钢人用笔尖钢精神在“中国制造”的新篇章上写下了光辉一笔。笔尖钢的研发成功说明了( )
①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②科研数据的不断积累必会实现笔尖钢研制的成功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笔尖钢精神助我们收获笔尖钢研发成果
④创新来源于生活灵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引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习主席在贺词中提到:“新故相推,日升不滞”。下列古语与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千钧之力,聚于涓埃
②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
③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814年,时年33岁的英国人斯蒂芬森造出了人类历史第一台蒸汽机车即火车。203年后,英国人再次为了一辆火车万人空巷,但这辆火车并非英国制造,它来自中国。2016年12月31日24时,我国首趟开往英国伦敦的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启程。该班列共搭载88标箱货物,主要为服装、袜子等小商品,货值约3500万元人民币。《太阳报》大赞中国商品物美价廉,BBC在报道中赞赏道:“中国用现代科技重新打通了古代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列车受到赞赏的原因是( )
①尊重普遍联系,巧妙利用了事物间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人类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现事物联系的有利条件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了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独特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体会诗词之意境。诗词之意境在于它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是一种令人意味无穷却又难以言传的美,下列说法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 )
①“意”是指诗人对“象”的“妙悟” ,是诗人本人修养的体现
②“意”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想象,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③“意”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意”与“境”难以有同一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