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

(3)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1)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③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⑤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体现矛盾的斗争性。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德治和法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单纯的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化精神衰退则国家治理相对颓废。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重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在德治与法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3)示例:①弘扬法治,我有责任;公德在心,文明在行。②法治中国,群策群力;弘扬美德,与时俱进。③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法治与德治为背景材料分别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了灵活性与综合性。本题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据材料的表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故考生可以从坚持党的领导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中“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考生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考生可以从教育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考生可以从大众传媒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考生可以从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设问指向的是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考生首先要明确,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然后再说明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体现矛盾的斗争性。第三,考生可以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角度结合材料再行分析。 (3)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法安天下,德润民心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弘扬法治,我有责任;公德在心,文明在行;法治中国,群策群力;弘扬美德,与时俱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使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查看答案

2017年1月份国产圆珠笔尖钢研制成功的消息火速传遍全国,连日推涨太钢不锈的股票,这让太钢人大为惊喜。中国是产笔大国,但圆珠笔的钢材和加工机器都依赖进口。为此,科技部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核心目标就是圆珠笔头国产化。研发笔尖钢没有任何参考,科研专家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有趣的是笔尖钢研制突破的灵感竟然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太钢人用笔尖钢精神在“中国制造”的新篇章上写下了光辉一笔。笔尖钢的研发成功说明了(    )

①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②科研数据的不断积累必会实现笔尖钢研制的成功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笔尖钢精神助我们收获笔尖钢研发成果

④创新来源于生活灵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引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习主席在贺词中提到:“新故相推,日升不滞”。下列古语与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千钧之力,聚于涓埃       

②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

③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1814年,时年33岁的英国人斯蒂芬森造出了人类历史第一台蒸汽机车即火车。203年后,英国人再次为了一辆火车万人空巷,但这辆火车并非英国制造,它来自中国。2016年12月31日24时,我国首趟开往英国伦敦的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启程。该班列共搭载88标箱货物,主要为服装、袜子等小商品,货值约3500万元人民币。《太阳报》大赞中国商品物美价廉,BBC在报道中赞赏道:“中国用现代科技重新打通了古代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列车受到赞赏的原因是(    )

①尊重普遍联系,巧妙利用了事物间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人类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现事物联系的有利条件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了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独特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体会诗词之意境。诗词之意境在于它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是一种令人意味无穷却又难以言传的美,下列说法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     )

①“意”是指诗人对“象”的“妙悟” ,是诗人本人修养的体现     

②“意”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想象,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③“意”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意”与“境”难以有同一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