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材料二 “合则强,孤则弱。”2013年,中国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并参与。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2)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3)请以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两句宣传口号,要求围绕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及其作用来表述。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2)①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合则强,孤则弱”,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人类才有机会一起迈向未来。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建设,体现了事物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动议,是把握创造条件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的生动体现。④要有全局观念,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寻求最优目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作为新路径、新平台,必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3)示例:①一带一路穿越古今引领辉煌未来,亚投行携手欧亚共谋盛世华章。 ②中国梦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古丝路今联通明相融齐迎大同。 【解析】本题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点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试题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华文化、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的力量;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口号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16年9月11日-14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本届博览会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被赋予推动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童道驰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更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相互支持。打造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可促进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实现,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对世界经济增长将做出重要贡献。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长到4722亿美元,增长近60倍,年均增长率18.5%。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重要投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在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企业在东盟8个国家设立了26个具有境外经贸合作区性质的项目,引入超过300家中资企业入区,已累计投资17.7亿美元,实现产值90. 2亿美元,成为中国—东盟互利合作的新高地。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打造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理由。假如你是一名企业经营者,如何利用“打造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契机发展自身?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说明本届博览会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政治学依据。

 

查看答案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只有真实地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把握未来。这              

①说明历史是客观的、普遍联系的 

②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③说明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为昨天所借鉴 

④说明历史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读书是有益的,但人却不可因为“书”而框住手脚。我们应懂得(  )

①与认识相比,实践是第一位的  

②认识不过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解放思想要打破一切现存的东西 

④坚持革命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时间都去哪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些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时间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①明白时间静止的意义能让我们感知亲情的幸福和芬芳

②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一切皆变,只能在回味中流泪

③时间的长短有无完全由我们自己随意控制

④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关于命运,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不同论述。《论语·颜渊》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知命”。墨子提出“非命”,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不是先天命定,而是可以通过人力来加以变更的。孟子主张“立命”,强调努力尽人的本分。庄子主张“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王夫之提出“造命”,认识和追寻事物的必然性,人就可以主宰命运。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

A. 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

B. 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C. 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D. 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