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尤其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努力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探究如何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认识“二十四节气”

(3)结合材料,就如何传承好“二十四节气”拟出两条广告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每条字数不超过20字)。

 

(1)①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交流传播中丰富其内涵和作用。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改造或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2)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从而认识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利用于生产和生活。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十四节气”产生后,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形成了知识体系,概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它在指导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关注二十四节气,关注传统文化;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解析】本题以我国“二十四节气”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以及申遗成功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了灵活性与综合性。本题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探究如何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解答本题首先可以从教育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展开;其次,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角度说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第三,可以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展开;第四,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展开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认识“二十四节气”。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首先,可以从唯物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展开。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如何传承好“二十四节气”拟出两条广告宣传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关注二十四节气,关注传统文化;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意味着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材料一    要使“一带一路”建设从构想落到实处,重点还是要推动产业和经贸合作,道路、货币、人文、交流相配合,最终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与畅通。对于布局性重大项目要慎重决策,要防止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挤压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空间。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自然会产生边际效应,催生动能和活力。对于亚欧国家,他们需要的是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开放红利,只要我们可以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可以巩固和发展与亚欧国家的经贸关系,相信中国的对内对外开放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将使开放红利惠及民生。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全球化视野所进行的战略构想,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谋划,避免聚焦于具体的项目规划,削弱市场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发展能力;避免出台由我国单方面主导,对各国统一的、脱离实际的政策措施;要“多做少说”,避免与美欧日俄等国在争夺中亚市场的直接对抗,使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加强,要学会使用博弈策略,既不张扬,也不畏缩,以利益驱动和吸引沿线国家主动参与及合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和沿线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只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说明

①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克难阶段,改革越往后,也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改革,不但要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等关系,更要牵住改革的“牛鼻子”,以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带动经济棋局的“全盘活”。这一思路体现了

①破与立、稳与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

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能决定整体的性能状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消费者常常抱怨“现在的西红柿越来越没有以前的昧儿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黄三文研究员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20人联合研究团队,历时4年多的协同攻关,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佐证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科学实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解决了“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的问题,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由此可见

①“怎么干”取决于“怎么看”和“怎么想”

②“怎么想”和“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干”

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具有能动性

④“怎么想”和“怎么干”做到了具体历史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