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发挥政府在“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武装脑袋、丰富口袋”,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政府要运用“互联网”与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结合公开信息,听取民意,构建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为每一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现扶贫对象的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和精准识别。“互联网+”战略,要助力农民创新创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互联网的“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等工程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材料二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要将财政资金用到真正贫困人口身上,将财政政策落到真贫的根子上,既“输血”更“造血”,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分配好扶贫资金,规避“撒胡椒面”、“利益均沾”等现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某村全面抓好精准扶贫措施落实。一方面,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确保扶贫资金用到真正贫困人口身上。另一方面,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成立了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精准扶贫贷款、互助协会贷款资金150余万元,在邻村流转土地150亩,联合经营发展红豆杉种植繁育21万株,发展“三松”育苗350亩,增加了贫困户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互联网+”对我国精准扶贫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挥政府投人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的合理性并说明精准扶贫应如何“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1)①“互联网+”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增强精准扶贫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精准扶贫决策的水平。(2分) ②有利于政府更好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组建扶贫大数据平台,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2分) 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为人民服务,促进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武装脑袋、丰富口袋”,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2分) ④“互联网+”拓宽了公民表达意愿的渠道,有利于贫困地区居民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积极参与脱贫,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体现民主的真实性。(2分) ⑤“互联网+”能够发挥贫困地区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2分) (2)【合理性】(9分)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投人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扶贫投人力度。(3分) ②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挥发挥政府投人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分) 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加大财政扶贫投人力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3分) 【作用】(6分) ①遵循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原则,提高扶贫资金支出的公平性和针对性。(2分) ②优化扶贫资金支出结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2分) ③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2分) 【解析】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精准扶贫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互联网+”对我国精准扶贫的积极影响。本题涵盖的知识范围相对较广,考生在实际作答中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从政府的决策、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的威信以及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的合理性并说明精准扶贫应如何“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小问题,要求考生在实际作答中注意答题的先后顺序。首先,针对第一个小问题,考生可以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以及国家财政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合理性即可;其次,针对第二个小问题,考生可以分配的公平性、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调用知识(回归教材)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老马识途    ②岩石风化   ③审时度势   ④葵花向阳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2016年11月18日,国窖1573窖泥和沪州老窖酒曲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搭载神州十一号,接受了33天的太空考验顺利返回,相关太空实验成果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翻开新篇章。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目的       

②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6年8月,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三维透明成像技术,可以透过动物的皮肤甚至器官直接观察到细胞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该技术能让动物全身组织实现透明化,可在动物体内成像完整的神经系统或整个器官,有助于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大脑与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库还有望大幅减少科研所需的实验动物的数量。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科学实验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③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如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派别,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前者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 

④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台风“莫兰蒂”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国家文物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继承性

③古廊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