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妇女经济生活的独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人生育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对子女数量的追求由多变少,对孩子质量的追求提高了。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1971年,“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年12月 ,提出“晚、稀、少”的政策。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人“多子多福”传统生育观念的认识。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

(3)结合材料,就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使“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更加重视质量的生育新观念。(4分)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多子多福”传统生育观,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4分)③“多子多福”的观念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多子多福”的观念中落后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我国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4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 和完善,是以不同时期人口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的。(3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人口形势在不断变化,人口政策必须进行相应地调整。(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的人口政策在反复探索中不断完善。(4分) (3)答案示例:人口红利跟上来,经济水平提上去;增强人力资本,实现伟大复兴。(4分)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人“多子多福”传统生育观念的认识,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回答。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材料中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属于传统文化,然后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认识论。认识论的知识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等方面分析说明。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解答时还应注意题干有无字数限制,最后还要注意标语的政治性、可读性。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名师点睛】解答评析类主观题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对还是错的评价,找到其中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阐明正确观点或明确正确做法怎么办:针对题目的观点,阐明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正确观点,或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作为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焦点,正在引发深刻的技术与商业变革。

材料一: 在我国,85%以上的大型货车都是个体户经营,物流运力绝大部分依靠分散经营的700万辆中长途货车和近2000万辆中短途货车。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CDP 的比重约为18% ,物流空戴丰载率接近50%.在2015年德国诺威通信博览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向德国总理默克尔展示了一个基于阿里云计算平台的创业项目“货车帮”。“货车帮”已聚集认证物流会企业17万家,认证货车80万辆,每天有超过200万夺中长途货运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撮合空车与货源,减少货车空驶,“货车帮”2014年帮助司机节省空驶油费超过100亿元。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正奔跑而来,当前国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焦点正从资本、土地、人口、能源等转向数据资源, 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必将成为未来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等诸多方面。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教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1)结合枓料一,分析大数据与产业融合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国务院为何高度重视促进大数据发展。

 

查看答案

波斯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 流互鉴、和谐共存。这是因为

①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②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③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谐共处需要各种条件

④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圣人不能离开实践见天道

②物质决定意识,圣人不行而知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圣人可以不为而成

④现代科技为圣人离开实践而知天下提供了条件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高超的技艺。回答下面20-21题。

1.图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这表明

 

 

A.名画家的作品往往是主体对客体的超前反映

B.调动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前提

C.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能产生直接现实性的结果

D.艺术家源于灵感的“留白”艺术使作品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2.艺术崇尚自然天成,但也不可“任性”。留白技巧的恰到使用,往往可以达到特别的效果,但若是不顾具体情境而随意滥用留白,效果将惨不忍睹了。这是因为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有条件的

C.普遍性与特殊性会相互转化

D.艺术创作必须符合价值判断

 

查看答案

中宣部宣教局主持编写的《重读抗战家书》于2015年12月出版。收录的抗战英烈家书,既有写给妻子儿女的,也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有烈士赴死前的遗书;作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卫家园的历史图。出版该书的目的在于

A.让人感受抗战英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B.让人体会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决心和信心

C.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传承传统家书文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