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论语》认为祭日的意义是:敬畏死者、追念先贤,在定期举行的祭礼和追思中,使社会风...

《论语》认为祭日的意义是:敬畏死者、追念先贤,在定期举行的祭礼和追思中,使社会风俗和道德渐渐笃厚起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主题: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因此,从“12·13”庄严的公祭仪式中,我们理当看到的是(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公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③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人

④公祭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A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②选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④选项表述错误;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主题和公祭仪式可以看到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人,同时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①③选项表述正确入选。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 【易错警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同胞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B.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C.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D.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有“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思想,今天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彰显了德法并重,又区别于古代的“礼法合治”。下列选项与材料内涵一致的是(   

A.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B.薪火相传,革故鼎新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查看答案

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B.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

D.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查看答案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居民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整合

 

查看答案

新的考古发现,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长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呈“多元一体”状态,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最终“合和”成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看到了(   

A.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而成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同一而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