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政治深度融合,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引擎。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某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到“互联网+”行动中来,实现了转型升级。企业建立联络中心,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构建与客户互动平台,根据客户需求信息,潜心做好产品,以赢得客户信任;加强自主研发,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由金字塔型等级式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转变,提升企业运作效率;通过对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数据分析,在全球市场寻找商机,优化供应链,实施跨国经营。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由公共事件、敏感问题引发的网络舆论,政府应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使民众及时了解真相,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矛盾,从而真正赢得公众信任。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空间,网民应理性发表意见,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做中国好网民。

(1)有人说:企业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转型升级,是现代企业的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请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论。

(2)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实现“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的和谐统一。

 

(1)①企业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市场信息,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寻找商机,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2分)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分) 从这个角度,互联网作为企业的手段,有利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从一定意义上讲,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败,题目中的观点有其合理性。(1分) ②关系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还有很多。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定位准确,才有明确发展方向;(2分) 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是关键,是根本途径;(2分) 另外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条件,也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重视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信赖。(2分) 从这些角度看,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2)政府: ①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依法行政,提升政 府公信力,自觉主动接受公民的监督,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及时、积极化解矛盾;(4分) ②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民意民情,及时回应网民关切。(2分) 公民: ①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在网上表达利益诉求应依法理性,依法行使好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2分) ②应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行使公民权利,维护自身利益,但不能损害他人利益 和公共利益;(2分) ③面对网络舆情,公民行使权利时,应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社会稳 定。(2分)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企业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转型升级,是现代企业的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加以评论,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说明企业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这种观点合理之处,然后考生可以继续分析说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还需要其他的因素,因此考生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辩证说明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实现“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的和谐统一,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因此考生从政府的角度可以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公信力,自觉主动接受公民的监督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另外还可以从推行政务公开的角度进行说明;从公民的角度可以从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参与的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政府的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情前瞻】关于政府的知识考查 1、考查概况。政府作为国之重器,近年越来越受到高考的青睐,其出题材料丰富、命题角度灵活、答题方式多样,成为考生提高成绩的门槛。纵观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占总分比重有所上升。考查知识点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体系,其相关知识应引起考生重视。题型主要侧重于措施类和原因类,考生应把握“怎么做”和“为什么”等设问方式的答题要求,并且掌握“审材料、看整体、抓中心、找关键词”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总结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2、答题技巧。在熟记课本知识,完整分析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题应坚持“排错—除异—选优”的原则;非选择题要通过审设问确定答题范围,读材料把握整体观点,划层次找关键词后联系课本具体知识点,列提纲防止要点遗漏。组织答案要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时政语言),把材料观点转化成为课本语言; 3、 选题建议。针对本知识点特点,建议考生选题时坚持“低起点、高标准、小台阶、大密度、勤反复、重能力”的原则,以政府“是什么—为什么做某事(必要性+重要性)—怎么做某事”的顺序把相关知识相串联,把握彼此关系,并通过答案的对比归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专业化自己的答题语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

材料一

三十多年来,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采,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每万元GDP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开破,实现渐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大力推进社会公平。在民生改革领域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并轨”政策,从城乡养老并轨到社会救助并轨、住房保障并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基础造一步夯实;领导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部不能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社会成员感受到教育公平。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扩面,推动司法公开、透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结合材料一中的问题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知识,为我国政府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出谋划策。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公平的政治学依据。

 

查看答案

在2016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这表明我国

①宗教的状况和本质发生了变化  

②鼓励公民信仰宗教,支持宗教事业发展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支持宗教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民革桂林市委会是以“三农”社会法制、祖国统一工作为重点的参政党基层组织。过去的五年,民革桂林市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注、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努力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从材料可以推导出民革

①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友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③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回顾中国共产党95周年的光辉历程,总结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人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它焕发的强大活力足以让世界震撼。只要党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为世界贡献更优质的治理模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开创、坚持并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致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④以自己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历史上发展的奇迹

A. ①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一府两院”执行人大决议的情况要向人大通报。这主要说明

A.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相互制衡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体

D.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