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回潮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

⑴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知识,谈一谈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的认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⑶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不论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⑴①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随着经济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我国高考制度也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我国的高考总体上坚持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高考制度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偏离考试选拔人才的基本做法,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选拔制度的合理化和公平性。 ⑵①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②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③抗战精神及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占用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④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 ⑶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抵赖投影改变(历史事实)。不论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实质)。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危害) 【解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题目类型认识类,问题指向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的认识。本题属于小切口的题目,用一个理论点进行分析,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细分理论点,进行合理分层。进一步解读设问,本题可以划分为侧重强调运动、侧重强调静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三个层面,分别对高考制度的变与不变进行分析。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能动作用,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本题的知识限定范围较小,首先进行基本理论表述,即“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回扣设问,分析抗战精神自身是什么,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对两个方面分层进行详细表述,分析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斗志和信心的影响、分析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3)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题目,题目观点是错误观点,此类题目要遵循基本的思维方向,首先阐明客观事实是什么、设问观点的本质是什么、最后错误观点的危害。解读此类题目要注意分出层次,理清思路,切忌模糊成一点,笼统作答。 【考点定位】发展的观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 【名师点睛】辨析题解题思路:①把握材料的中心点;②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③组织答案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高考时,同学们一定严格按照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答题,记住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要细致:一审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与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找出辨析点,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确定答题的切入点。 2.步骤要清晰:一是明确辨析点,一点一点地辨,一层一层地分析。二是解答必然点,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三是展开讨论点,对每一个辨析点中合理因素和错误成分展开充分的分析论证。四是补充遗漏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环节要完整:一是解释概念与特定词语。二是肯定合理成分并说明理由。三是否定错误成分并说明理由。四是小结,扼要概括上述分析并作出判断。对于错误观点,要指出其实质和危害以及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料一

部分国家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世界的比重

 

 

注:2014年,我国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2.1%,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而发达国家R&D投入占GDP的3%到3.5%。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0年

2015年发展目标

2014年

国家创新指数世界排名(位次)

21

28

29*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9

55

53.1*

R&D/GDP(%)

1.73

2. 2

2.1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位次)

8

5

4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7

3.3

4.9

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件/百人年)

10

12

21

全国科技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亿元)

3907

8000

8577

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23

18

16.7

注:*为2013年数据

材料二 2015年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在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安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⑴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进入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的原因。

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才能使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查看答案

明朝文学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意思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书法鉴定者可从笔法、墨法、章法以及对纸张、装裱等其他材料和工艺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书法作品的真伪。而书画大师张大千所做的石涛、徐渭等人的赝品却惟妙惟肖,很多大师也曾被骗过。张大千所做赝品之所以难辨识,是因为其他

①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带入他人真品  

②充分把握了鉴定者的鉴定规律和思维方式

③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④与真品个性特征高度契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通过基因组修饰技术提高优良性状,是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理想途径。如今,我国科学家打到了一把金剪刀——CRISPR/Cas系统,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修剪”,从而直接转化现有的研究成果,迅速提高作物的各种优良性状,实现农作物的高效、高产、高抗。这说明

①主观认识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②科技进步能增强人们利用规律的能力

③意识因其能动性成为实践创新的先导 

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如图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的合理之处是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