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抢红包”是2016年是现在微信平台的热门话题之一,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抢红包”是2016年是现在微信平台的热门话题之一,对此社会各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反方:这是一场文化灾难。“抢红包”是注重物质淡忘精神的现象,让金钱冲淡了年味,忽略了过年的团圆氛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会利用人们赚钱心理大发过年财,并对社会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自己不参与“抢红包”。

●正方:这回归了文化本质。红包本是沟通感情、联络关系的途径之一,抢红包可以让春节不再局限于春晚等单一方式,使节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红包几块钱、几毛钱都可以,互不攀比,不造成经济负担,大家图个吉利。网络红包的趣味性,它的美好寓意,以及带给我们的惊喜,恰恰让过年的红包回归了文化本质。自己会积极参与“抢红包”。

(1)你赞成哪一方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认识。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对传统文化继承,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请你就如何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1)参考答案一:选择反方。 理由: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两大修养等方面论述。抢红包活动不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利于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 参考答案二:选择正方。 理由:可以从文化的本质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的特点及现代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创新角度等方面分析。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等。 (2)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对“抢红包”现象产生了不同的评价。②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人们是否积极参与“抢红包”受其价值判断影响。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对“抢红包”现象的不同评价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性。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立场上。我们对“抢红包”现象应站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进行评价。 (3)答案示例一:从文化生活角度作答: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答案示例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作答: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继承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本题属于评析类解答题,比较开放,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你赞成哪一方观点,并且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考生解答时要注意立场鲜明,不可骑墙居中。具体分析如下:选择反方,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回答理由。选择正方,可从文化的本质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创新角度等方面分析。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认识,属于认识论的解答题。答题范围限定为价值观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及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等观点进行评价。 (3)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继承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提出两点合理建议,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本题没有限定范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也可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回答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观点。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名师点睛】辨析题解题思路:①把握材料的中心点;②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③组织答案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高考时,同学们一定严格按照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答题,记住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要细致:一审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与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找出辨析点,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确定答题的切入点。 2.步骤要清晰:一是明确辨析点,一点一点地辨,一层一层地分析。二是解答必然点,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三是展开讨论点,对每一个辨析点中合理因素和错误成分展开充分的分析论证。四是补充遗漏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环节要完整:一是解释概念与特定词语。二是肯定合理成分并说明理由。三是否定错误成分并说明理由。四是小结,扼要概括上述分析并作出判断。对于错误观点,要指出其实质和危害以及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应通过信用约束和行政处罚的联动,更好地实现市场监管效果。《意见》要求对违法市场主体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依法实施吊销营业执照、吊销撤销许可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惩戒措施。这旨在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约束市场各经济主体的行为。

材料二  《意见》结合当前简政放权、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治理、市场监管改革实践,立足中国市场监管现状,借鉴国外政府监管经验,提出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厘清了市场监管职责,引入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并探索监管方式创新,引入市场监管共治。这是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推动市场监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相关部门审批制的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制度平台,有助于推动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的落实。

(1)根据材料,综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完善监管制度为什么要“以信用监管为核心”。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国务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意义。

 

查看答案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一政策也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15年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哲学结论有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创造理想世界

③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下列与此名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B.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C.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D.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查看答案

延迟退休是个热门话题。体力劳动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在下降,退休年龄越晚,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越大、个人承受的痛苦越多。即使人均寿命在延长,但所延长的寿命集中在老年,同样的年龄段和以前相比体力并没有多少增长,因此他们认为退休年龄应该维持不变。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C.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基础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