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是因为
①汉字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细致、执着专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工匠精神是工匠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工匠精神”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艰难的度过着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这首新诗表明
①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
①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一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火,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十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这些特点体现了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
③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